首页 热点 线路 新两化顾问 标杆 供需 同行 服务 5G 政策 应用 十大双跨 大院大所 联盟工作
  • 聚焦热点
  • 会展报名
行业观点 | 新华网:点线面破局中小企业数字化
企业战略定位不清晰、数字化转型方向不明确、业务与数字技术融合不足、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不高以及数字化投入资金有限……一直以来,中小企业数字化面临诸多挑战。经过对家电、电子元器件、装备、医药、汽车零配件、食品等行业的深入实地调研,记者观察到并见证了部分走在前列的中小企业如何围绕“点”“线”“面”三个层面大胆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点”:关键业务场景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上,中小企业常因资金与技术的双重制约,在生产、销售、采购等核心环节遭遇技术选型之困和实施周期之长。调研显示,人工智能、5G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逐步渗透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过程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及智能决策支持等关键领域,推动企业实现深度数字化升级。在光纤预制棒行业,技术含量高、生产流程复杂一直是企业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该行业一直受到生产要素繁多、工序繁琐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立了数字化工业大数据平台,并创新性地设计了三循环迭代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对生产全流程和全要素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我们不断优化工艺,实现了光纤预制棒成品率的显著跃升,达到了98.5%,制造成本降低了30%以上,技术和品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武汉烽火锐拓科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刘志坚向记者介绍。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曾研制出高导电率、高强度的导线,以及大截面、大长度的超高压电缆,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西电东送、电源建设、三峡输电、北京奥运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然而,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前期数字化规划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导致系统间的信息流通出现了不畅的困境。国网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为之带来变革。借助平台力量,重庆泰山电缆成功接入了产线业务、设备及实验数据,推动了高压、中压、低压及导地线等物资种类的设备及信息化改造。如今,在生产车间里,数据统一采集、上传和集中管理已经成为现实。“这一变革让我们的生产车间焕发出新的生机。”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储平介绍,自从实现数字化转型后,生产车间的间接成本降低了7%,能耗也减少了13%,产品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9.2%。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上,“信息孤岛”常常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财务、生产、研发等系统数据难以顺畅流通与共享。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建的MES系统与第三方平台的巧妙结合,打破了这一僵局。走进位于河北唐山的汇中仪表生产现场,繁忙的生产线与一块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交相辉映。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数据,仿佛是企业的“数字心脏”,监控着每一个细微的脉动。“我们借助这些系统,构建了研产销一体化的数字通道。”汇中仪表软件研发中心总监刘国兴介绍,通过数字化转型,汇中仪表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华丽转身。“改造后,我们的产品不良率下降了43%,服务效率提升了70%。”刘国兴说。这些成功案例展现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企业关键业务场景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将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数字化工具,推动关键业务场景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线”: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由于信息孤岛和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受到制约。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或者平台型企业通过对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开放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为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赋能。面对供应链波动性风险的增加,家电行业的传统模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TCL实业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了TCL大供应链协同平台,与优质链上企业共同打造数字化软件及技术平台的共享生态。工作人员通过TCL大供应链协同平台的实时数据,与全国各地的原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节点实现在线协同,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行。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发展部总经理张荣升介绍:“我们不仅与优质链上企业共建共享数字化软件及技术平台,还为条件较弱的链上企业提供无偿或优惠支持,推动其数字化转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供应链更加稳固、高效。”在消费品定制领域,“小单快返”模式因高成本而受限,中小企业定制潜力有待释放。面对这样的市场挑战,1688平台推出标准化轻定制服务模块。这一模块不仅巧妙地集成了工厂的设计能力,还通过3D智能设计工具,将设计门槛大幅降低。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即便没有专业的设计团队,也能轻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淘天集团1688产业智联总经理冯远方介绍:“1688个性化定制服务在童装、团体服、定制礼品、家居家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近10万的中小企业工厂,年成交规模近百亿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转型需要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中小企业在调动各方资源和推动形成合力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应用推广所副所长曹浩认为,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载体作用日益显现,产业链供应链上资源配置的效用、效率、效益、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面”:产业集群引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的汇聚之地,对助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不少产业集群正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化基础设施等创新方式,引领着中小企业在转型之路上稳步前行。在浙江余姚的家电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意识不足、技术与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走进余姚的浙江远东工业城,记者看到和利时卡优倍科技与宁波联通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式,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支持。“我们与宁波联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集群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利时卡优倍科技产业集群部经理陈杰介绍,“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意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的光通信及光电子器件制造中小企业集群,涵盖光电材料、光电芯片、光电器件等核心领域,已构建完整高效的光电信息产业链。然而,随着科技迅速进步,集群内企业也面临挑战:设备联网率低、系统互联不足、工业软件应用有限。武汉洪山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集群量身定制了“1+3+6+N”的一站式标识解析基础软硬件协同开放平台,将原本孤立分散的设备与系统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与流通。“这一平台不仅有效推动了集群内5G和标识解析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更为园区众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武汉洪山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丹青介绍。“产业园区或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因地理位置相近,天然具备相似的资源、经营模式和商业理念。这种紧密性使得它们便于学习转型经验、获取公共服务资源,并直接传导转型成效。因此,协同转型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技术保障所所长陈正坤接受采访时谈到。不过,记者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仍待解决。“首先,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认识不足,担心投入产出比和风险,因此不敢轻易转型。其次,缺乏明确的转型方向和技术人才,难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商。最后,在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方面存在安全风险,企业担心数据泄露,因此持谨慎态度。”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系统所所长陶炜分析道。当前,中小企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特别提出支持中小企业转型,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构建长效机制来助力中小企业转型。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积极实施专项行动,开展城市试点,组织赋能全国行活动,并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4年)》等文件。截至今年9月,已有24万余家中小企业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上进行了数字化水平自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要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新华网 赵秋玥)
发布时间:2024-10-14阅读次数:2193
标准 | 三项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1部分: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防护要求》等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系列国家标准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次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1部分: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防护要求》《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2部分:平台企业防护要求》《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3部分:标识解析企业防护要求》3项国家标准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首批国家标准,是我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工作的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分别针对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提出了初始级、基本级、增强级3个不同级别的安全要求,其发布实施对全国范围规模化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综合提升工业互联网企业安全防护能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布的三项国家标准于2022年1月起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作委员会安全工作组(CCSA TC13 WG5)开展立项研制,标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主要内容如下:01《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1部分: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防护要求》面向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提出了不同级别的安全要求,指导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为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提升奠定基础,为企业整体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提供指导。02《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2部分:平台企业防护要求》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提出了不同级别的安全要求,指导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奠定基础。03《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 第3部分:标识解析企业防护要求》面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提出了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要求,指导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建设、运营及提升节点安全防护能力奠定基础,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这三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它们不仅是我国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与防护工作的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更将为提升工业互联网企业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4-10-12阅读次数:2688
苏州奋力打造智造之城!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工业用阀门,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核电、电力、冶金、化工、造船、水务管线等行业。公司通过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不断提高技术研发实力和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关键阀门国产化的自主创新。“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我们的人力成本节省20%,生产效率提升30%,物料存取效率提升30%以上,仓库库存周转率提升25%,一次合格率达99%以上,能源消耗减少13%以上。”企业负责人说。迈步新型工业化,苏州这座制造大市正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主要抓手,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在苏州经济大盘中,工业经济始终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4.9%,拉动GDP增速3.4个百分点,撑起全市经济增长半壁江山。目前,苏州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35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4万亿以上量级,居全国第二,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在全部工业门类中,苏州拥有35个大类、170个中类、515个小类,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苏州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发挥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全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灯塔工厂”7家,是集聚“灯塔工厂”数量最多的城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73.5,全国城市领先。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全省第一,入选2022年全国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获评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征程上,苏州如何加快打造“智造之城”,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筑牢“压舱石”。“我们将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支持优质企业‘数据得地’,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区,持续推进‘工业上楼’等,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据悉,2024年苏州将实施增资扩产项目超1000个,每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另一方面,要强化集群建设,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心骨”。苏州聚焦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5个千亿、4个三千亿和一批超千亿产业集群产业链。到2027年,累计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30个,推广应用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自主创新产品90项以上。每年支持100项以上企业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政策扶持让企业“愿转、能转、会转”2021年,苏州发出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动员令,以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工作为主要抓手,对制造业进行系统性重塑。一方面,苏州构建以《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为核心,以《苏州市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苏州市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设指引》《苏州市智能工厂建设指南》《苏州市加快培育“智改数转”技术服务输出企业实施意见》《“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创新提升行动(2023—2025)》等为组成的智改数转网联政策体系,全面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苏州实施一系列精准扶持助力企业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比如,创新推出智能制造专项贷款贴息政策,按照市、县级市(区)两级累计给予不低于2%的贷款利息补贴,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743家企业签订专项贷款,授信总额606亿元,市、县级市(区)两级累计兑现贷款贴息奖励1.03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缺资金,不愿转”压力。苏州还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服务,累计为9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评估诊断服务,消除企业“缺方案,不敢转”的顾虑。落实有效投入奖补政策,对工业企业年度设备投入超过2000万元的项目,按照6%至15%的比例给予综合奖补。2021-2023年,市、县级市(区)累计支持资金27亿元,直接带动578家工业企业投资367亿元。此外,苏州筑牢数字化发展的根基。累计引育16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创建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4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累计建成5G基站4.5万个,实现5G网络和千兆光网全覆盖,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率先发布工业互联网区域评估指标体系。全市累计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近200家,连接设备超100万台,规上工业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或云服务全覆盖,有效化解了企业“缺数据,不能转”困境。评选18家市级技术服务输出标杆企业,帮助解决企业“缺技术,不会转”难题。新三年行动计划夯实“智造”根基在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锻钢阀体智能加工车间。这里实现了生产智能化管控、信息全流程追溯、物料精准配送。比如,车间建立智能垂直升降式立体线边库,利用控制系统远程控制生产物料自动入库、出库,实现生产物料自动取料、自动精准配送。车间设备经过加装智能电表等数字化技术改造,实现车间设备能耗智能监控与智能调节功能。在苏州,伴随智改数转网联的深入推进,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G工厂等,而随着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带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苏州累计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0个,波司登获评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0个、示范智能车间838个、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标杆工厂95个,数量全省第一。累计评选市级示范智能工厂98个、示范智能车间1456个。同时,苏州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45个,数量全国第一;获评省级5G工厂21个,省级5G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案例38个,数量全省第一。如何进一步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苏州又启动了新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将实施数字化评估诊断对标、全领域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自主可控创新、网络基础设施优化提升、领军服务机构培育、服务保障完善等八大工程,进一步夯实“智造”根基。按照目标,到2026年,苏州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0,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75%,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80%,全市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0%。此外,苏州将深入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每年开展1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全力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样板城市”。
发布时间:2024-10-10阅读次数:2844
政策速递 |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如何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怎样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筑牢实体经济根基记者:《决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金壮龙: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总体保持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完善产业治理体系,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加快先进标准供给,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着重加强创新政策供给,推动强链延链补链,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优质要素向国家级集群汇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三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加强行业指导和企业服务,推动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制定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揭榜挂帅”,发展壮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的作用,深化产融合作,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记者:《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推进落实?金壮龙:《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我们将紧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点”“线”“面”协同发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力争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打造100个应用场景、1000家标杆企业。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发展壮大机器人产业,推广智能化软件应用,促进消费终端向强智能升级。三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先进计算、区块链等领域,强化自主创新,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技术和产品,培育造就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一批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四是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基础网络、产业体系、融合应用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持续推进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增强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开源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牢牢把握发展自主权记者:《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任务?金壮龙: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牢牢把握发展自主权。一是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集中优质资源,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促进创新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指导国家高新区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三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上下游企业协同监测和应对能力。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产品保供,着力建设安全可控的原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四是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建立产值、收益、用地等指标的分享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办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建设高质量承接载体,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助企扶企,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记者:《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金壮龙: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发挥“小巨人”企业引领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强链补链,分级分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服务,扎实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与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四是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优化金融精准支持机制,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好专精特新专板。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各类人才。
发布时间:2024-10-08阅读次数:2022
发布 |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优秀案例集》
近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2024世界计算大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主题研讨活动中发布研究成果——《“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优秀案例集》。研究成果包含2020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相关方向案例,涵盖石油、石化、化工、钢铁、矿山、民爆等10余个重点行业,优秀案例数量达77个,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了“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协同发展企业标杆和实施成效。下一步,工联院将按照“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有关要求,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系列国家标准及其他配套标准的发布和贯标工作,加强攻关数据分析决策与智慧应急关键技术,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的融合应用深度,为服务产业、提升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作出贡献。
发布时间:2024-09-27阅读次数:1942
行业观点 | 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加速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普及渗透,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工业互联网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通、智能控制和产业协同,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大,占企业总数超过90%,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按照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划分,我国7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12%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应用践行阶段;仅有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01 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应用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成本低、部署快的特点,通过云化解耦提供轻量级工业应用,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本文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边缘层、IaaS层、PaaS层和SaaS层四个层面,分析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边缘层助力中小企业优化网络体系建设,实现设备互联工业互联网通过5G、TSN、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升级改造工业企业内外网络,推动企业设备进行联网改造升级。在此基础上,布局各类工业传感器、机器人、工业网关、AGV小车等感知层设备,实现设备连接和数据采集。通过接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赋予实体产品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实现可识别、可溯源、可管理。这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对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设备的成本投入。IaaS层助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部署成本工业互联网通过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服务方式,将服务、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计算操作系统、数据库、云安全服务等软件服务予以虚拟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运营商等提供的云服务,推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物流管理、销售服务等核心数据上云、设备上云、业务上云,降低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成本。PaaS层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高开发效率工业互联网融合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将工业机理和工业知识进行模块化封装,构建财务风险管控模型、生产调度模型等模型库、知识库。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进行快速复制、使用和开发操作,根据产品和生产的实际要求定制各类工业APP,免去开发环境部署和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环节,降低了应用开发的门槛和成本。SaaS层助力中小企业快速部署工业应用,提高运行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低代码方式预先集成一批云化工业应用软件,面向研发设计、设备管理、生产管理、企业运营、资源调度等场景提供各类工业APP。中小企业可以按需购买平台应用服务,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数据贯通会更加顺畅,系统整体规划集成度也将大幅提升,有利于打造一批智能工厂(车间)。02 依托工业互联网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吴江区作为制造业强区,拥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包含33个工业大类、110个工业中类、241个工业小类,工业基础非常扎实。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保持千亿级规模,正加快培育第五个千亿级新能源产业,产业特色非常鲜明。吴江区也是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民营企业超过 9.7 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2000 家,中小企业规模庞大。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吴江区从政策引导、网络互联、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方向着手,打响“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持续扩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覆盖面。坚持政府引导,完善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一是注重规划引领。2021 年,吴江出台《吴江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吴江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智改数转”列为“一号工程”重点推进。2024 年 2月,出台《苏州市吴江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在下一个三年中依托算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吴江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吴江区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规模1亿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创新推出“企业上云驱动卡”,进一步完善了工业互联网在土地、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布局。强化网络建设,夯实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在网络建设方面,吴江光通信领域优势明显,亨通光电、通鼎互联和永鼎股份均已成功进入全国通信电缆生产企业前 10 强,成为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核心供应商。推动外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 5G 基站超 5000 个,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推动企业内部网络升级改造,获评国家级5G工厂 14 家,数量居全国领先。在标识解析方面,吴江推动建成国家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2个(盛虹、亨通)。盛虹自成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主体单位后,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化纤制造及印染加工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截至目前,累计接入企业422家,标识注册量突破8.5亿,标识解析量突破76亿。夯实平台基座,全面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吴江区构建了双跨级、企业级、行业级等多场景,国家级、省级、市级多层级的平台体系。在国家级“双跨”平台方面,已拥有华为云、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腾讯云、亨通数科5个国家级“双跨”平台。亨通数科的HioT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本土培育的第一家国家级“双跨”平台,目前已为包括汽车零配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13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此外,引进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打造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方面,培育了盛虹集团、亨通数科两个面向重点行业和特定领域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其中,“盛虹智慧印染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已服务企业超2600家,平台注册用户超16000个,努力打通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链。创新应用场景,加快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吴江依托工业互联网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创建江苏省省级星级上云企业超1900家。二是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将关键生产环节的信息快速交换、传递、存储、处理和智能化集成,实现企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累计打造了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92 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三是依托全国首个工业数据资产登记苏州节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等重点工作,鼓励企业完成工业数据要素确权登记。发放了“数云e贷”首笔贷款,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四是从企业侧出发汇聚基础信息,贯通上下游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积极建设纺织化纤产业大脑和电梯装备产业大脑,加快推进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带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五是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梯度培育,累计培育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9家。
发布时间:2024-09-26阅读次数:2939
名单公布 | 2024年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
9月25日,苏州市工信局公布了2024年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名单。认定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重点平台20个,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标杆工厂类)39个,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5G工厂类)17个。具体通知和名单如下:关于公布2024年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通知各县级市(区)工信局,姑苏区经科局,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经发委: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推动建平台和促应用两轮驱动,经各地初审推荐、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现将2024年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请各地抢抓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继续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企业多个层面做好推进工作。列入市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名单的企业要再接再厉,加强示范引领和合作交流,合力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特此通知附件:1.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重点平台名单2.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标杆工厂类名单3.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5G工厂类名单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重点平台名单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标杆工厂类)名单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5G 工厂类)名单为以上平台和企业点赞!期待更多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24-09-25阅读次数:2242
新型工业化 | 金壮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奋力开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金壮龙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举旗定向,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准确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调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必须筑牢,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决扛起时代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不断把新型工业化推向前进。准确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工业化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瞄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总目标,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推动宏伟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准确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依靠,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造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阵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维护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坚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重要原则不动摇,确保新型工业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准确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调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强调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调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只有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聚焦重大任务,强化统筹协调,狠抓贯彻落实,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准确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促进,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强调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强调实体经济振兴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掌握用好科学的方法路径,以创造性工作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二、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89万亿元增加到39.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1.7%,制造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移动通信、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0.1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我国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凸显,大国重器举世瞩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综合实力、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迈向制造强国步伐加快。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生产规模、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也成为我国应对百年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优势。我国新型工业化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形势复杂严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人工智能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全球产业发展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高质量产品供给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不少困难。推进新型工业化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科学把握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内外部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一要更加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增加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二要更加注重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加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三要更加注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公平公正、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经济循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四要更加注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安全水平,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三、全力以赴抓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开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推动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发挥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带动作用,深入实施钢铁、汽车、电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工业大市巩固优势、勇挑大梁,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支持各地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抓好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落实,进一步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和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家电下乡活动,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一链一策,集中优质资源,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化点为珠、串珠成链,形成良好发展生态。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动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加快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增效,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坚持新老并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箱,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强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5G等领域,加强创新政策供给,健全提升领先地位的体制机制,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推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落实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人形机器人、6G、原子级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抢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卫星互联网等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升能源电子和绿色能源装备发展水平,推动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快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工业发展根本上要靠企业,企业强工业才能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引导央企担当产业链“链主”,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大力培育制造业头部企业,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行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健全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挥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引导作用,健全规划战略制度和实施机制,完善产业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进一步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强化金融精准有效服务,深化产融合作,更好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中集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指导,加强企业服务,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伟大精神和优良传统,凝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磅礴力量。
发布时间:2024-09-25阅读次数:2834
公示 | 苏州978家!2024年度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名单公示
9月23日,江苏省工信厅公示了2024年度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名单。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苏工信信基〔2024〕181号)要求,经企业申报、各地推荐、专家评价、信用审查、专题会审等程序,厅务会研究通过,现将2024年度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名单(详见附件)予以公示。苏州市110家企业拟认定五星级上云,160家企业拟认定四星级上云,708家企业拟认定三星级上云。拟公示名单如下: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
发布时间:2024-09-24阅读次数:2875
行业观点 | 经济日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协调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顺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趋势,面向各类设施,统筹各方力量,加强协调联动,推动均衡发展。形成全面发展格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一系列互联互通、分工协作设施的集合体,主要包括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移动物联网络、骨干网络、国际通信网络、卫星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通用算力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区块链基础设施、量子信息基础设施等新技术设施。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彭健介绍,从网络基础设施看,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物联网络,卫星互联网加速布局。截至今年7月份,已累计建成5G基站399.6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9.5亿户;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83亿个,其中,光纤接入端口达11.44亿个;“千帆星座”“GW星座”等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接入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365个,累计接入的企业节点数量超43万家。从算力基础设施看,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3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智能算力规模达70EFLOPS,新增算力基础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过半,成为算力增长新引擎。截至2023年末,我国共有14座国家级超算中心。协调融合问题凸显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发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功能和类型更加多样,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趋势更加凸显,但难统筹、难融合、不协同、不平衡等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彭健分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存短板弱项,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分化较为明显,亟待缩小差距;协调发展不足、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难等问题凸显,需从顶层设计上予以优化。新形势下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提升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绿色水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完善跨行业协调机制是更大范围内共享资源的关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这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整体布局、完善系统功能、改进发展模式,行业间互惠互利,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通知》以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跨区域、跨网络、跨行业协同建设为重点方向,提出7方面主要工作,即全国统筹布局、跨区域协调、跨网络协调、跨行业协调,发展与绿色协调、发展与安全协调、跨部门政策协调等。彭健表示,《通知》提出推进信息设施与传统设施融合发展,可以预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将提速,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协调融合发展将更为紧密。《通知》还提出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运营等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此外,基础电信企业网络组织可合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区域内骨干节点向全互联组网发展。这意味着基础电信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区域内骨干节点发展,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性和发展空间。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副董事长、总经理庞松涛表示,浪潮云洲积极响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和算力云服务,实现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数字资源一体化管理,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尤其是通过国内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转大师“N+1+X”投资转服务模式、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一系列惠企活动,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近年来,信息通信行业一直在推进跨行业共享,比如与铁路、电力等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以降低建设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前提之一是行业间认可的标准。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将积极落实《通知》要求,做好行业内外的资源共享标准工作。”闻库说。
发布时间:2024-09-23阅读次数:1638
全站热点
1
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更稳固“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4-08-14 阅读次数:1802
2
改革深一步 | 苏州市工信局:聚焦“数实融合”关键点 推动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发布时间:2024-08-10 阅读次数:2689
3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4-07-26 阅读次数:1964
4
全市2024年半年度工信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4-07-25 阅读次数:2318
5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丨制造大市加速迈向智造之城
发布时间:2024-07-15 阅读次数:1605
6
向总书记报告丨加快“智改数转网联”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4-07-09 阅读次数:2052
7
苏州,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得分地级市第一!
发布时间:2024-06-25 阅读次数:2046
8
新闻联播: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4-06-18 阅读次数:2733
9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苏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4-06-04 阅读次数:2236
10
涨乐财富通丨你的梦想,涨乐撑腰
发布时间:2024-05-30 阅读次数:2990
×
|
  • 登录
  • 注册
  • 使用密码登录
  • 使用验证码登录


确认登录
忘记密码
---------------------第三方---------------------
提示
确定
活动报名
取消 确定
投票/评价
顾问标签:
服务好
态度好
业务精
专业能力强
态度满意度:
专业满意度:
是否匿名
字数 0/180
取消 确定
手机号绑定
×
|


确定
完善信息
×
|
*联系人:
*邮箱:
*密码:
确定